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天然水未進鍋爐前除掉水中雜質的工作,稱為爐外水處理,也叫做補給水處理。根據(jù)水中所含雜質種類不同,采取不同的水處理方法。
對水中較大的懸浮物,靠重力沉淀就可以除掉,這種處理稱為自然沉淀法。
對于水中的膠體微粒,常向水中加入一些化學藥品,使膠體顆粒凝聚沉淀,這種處理稱為混凝沉淀法。
對于溶于水中的鹽類,可采用蒸餾法、離子交換法、電滲析法等等。目前電廠多采用離子交換法。
爐外水處理就是由上述某些方法聯(lián)合組成的水處理流程,一般為:
現(xiàn)將一般水處理流程中,各種水處理方法、原理及其設備分述如下。
*節(jié) 混凝沉淀
一、 混凝沉淀的原理
混凝、沉淀過程一般是在澄清器內進行的。處理方法,是向水中加入混凝劑(硫酸鋁、聚合鋁和硫酸亞鐵、氯化鐵等)、石灰乳和鎂劑(菱苦土或白云粉)等化學藥品。各種藥品的作用如下:
1.混凝劑的作用。混凝劑在水中的作用:是促使水中微小的懸浮物或膠體顆粒相互凝聚成大顆粒而下沉。
2.石灰乳的作用。石灰乳的成分是氫氧化鈣{Ca(OH)2}。石灰乳加入水中可以提高水的pH值,有利于不溶性氫氧化物的中沉淀出來:
Ca(OH)2+Ca(HCO3)2→2CaCO3↓+2H2O
2Ca(OH)2+Mg(HCO3)2→2CaCO3↓+Mg(OH)2↓+2H2O
上述化學反應的結果,使水中的暫硬降低了。
3.鎂劑的作用。鎂劑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氧化鎂(MgO)。如果在石灰、混凝處理的同時,向水中加入鎂劑,就會使產(chǎn)生的氫氧化鎂沉淀物增多。當氫氧化鎂沉淀達到一定數(shù)量時,就能吸附水中大部分硅化物,然后它們漸漸變成難溶于水的硅酸鎂而沉淀。因此,加鎂劑的目的就是利用生成硅酸鎂的的應,除掉水中的硅化物。
除硅效果的好壞,除了必須加入適量的鎂劑外,還與水的溫度和pH值有關。的溫度為40±1℃,pH值為10.1~10.3。
二、混凝、沉淀設備及處理過程
利用混凝沉淀方法除掉水中懸浮物的沉淀設備叫做澄清池。目前常見的澄清池也有水力循環(huán)澄清池、機械攪拌澄清池、脈沖澄清池和泥渣懸浮澄清池等。各種澄清池盡管在結構上有差異,但它們的工作原理則是相似的。這里僅以懸浮澄清池為例來闡述澄
圖13-2 懸浮澄清池
1—空氣分離器;2—噴嘴;3—混合區(qū);
4—水平隔板;5—垂直隔板;6—反應區(qū);
7—過渡區(qū);8—出水區(qū);9—水柵;10—集水槽;
11—排泥系統(tǒng);12—泥渣濃縮器;
13—采樣管;14—可動罩子
清池的工作過程。圖13-2是懸浮澄清池的結構示意圖。
原水首先經(jīng)過空氣分離器,把水中含有的空氣分離出去。這樣就可以避免空氣進入澄清池內,攪動懸浮層和把懸浮泥渣帶出澄清池,破壞懸浮層的正常工作。
不含空氣的水和各種藥劑,經(jīng)過噴嘴送入澄清池下部的混合區(qū)。由于混合區(qū)水流旋渦很強,可以使混凝劑與水充分混合。
在混合區(qū)上部裝有水平和垂直的多孔隔板,從混合區(qū)出來的水繼續(xù)向上流經(jīng)多孔板時,多孔板既能使水得到進一步的混合,又能消除旋渦使其成為平穩(wěn)水流,進入反應區(qū)。反應區(qū)是澄清器的中心部分,是主要工作區(qū)。當水進入反應區(qū)后,水中雜質逐漸凝聚成絮狀懸浮物(稱為泥渣),由泥渣組成的懸浮層對水起過濾作用。
經(jīng)過反應區(qū)懸浮層的水,繼續(xù)上升,進入過渡區(qū)。由于筒體截面逐漸增大,水的流速逐漸減小,使懸浮物與水分離。澄清池上部出水區(qū)截面大,水在這里流速低,水與懸浮物得到了很好的分離。后,澄清水由環(huán)形集水槽引出,送至清水箱。
澄清池的中央設有垂直圓形的排泥筒。沿著排泥筒的不同高度開有許多層窗口,多余的泥渣自動地經(jīng)排泥窗口進入濃縮器,濃縮后的泥渣由底部排污管排入地溝。
濃縮器與集水槽之間設有回水導管。由于濃縮器與集水槽之間有水位差,使?jié)饪s器上部的清水經(jīng)加水導管送入集水槽,而懸浮層上部的水經(jīng)排泥窗口進入濃縮器,同時帶走了多余的泥渣,使懸浮層保持固定的高度。
澄清池的出水質量,一般可以達到以下標準:
(1) 懸浮物含量不大于20毫克/升。
(2) 堿度不大于0.85毫克當量/升。
(3) 硅酸根含量,平均可降至1.0~1.5毫克/升。
(4) 耗氧量不大于5毫克/升O2。
第二節(jié) 過濾處理
生水經(jīng)過混凝、沉淀處理后,雖然已將水中大部分懸浮物等雜質除掉,但是水中仍殘留有20毫克/升左右的細小懸浮顆粒,需要進一步處理。
除去殘留有懸浮雜質,常用的方法是過濾。在電廠水處理中,主要是采用粒狀濾料形成濾層,當渾水通過濾層時,就可以把水中懸浮物吸附截留下來,流出的是清水。
一、 過濾原理 渾水通過濾層時,為什么能除掉水中的懸浮物呢?對過濾的機理,現(xiàn)在還有些不同的看法。目前人們認為,經(jīng)過混凝處理的水,通過濾層的濾料時,有兩個作用:一個是濾料顆粒表面與懸浮物之間的吸力,使懸浮物被吸附;另一個作用濾層對懸浮顆粒的機械篩除作用,而主要是吸附作用。
二、 濾料選擇 做濾料的固體顆粒,應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和很好的化學穩(wěn)定性,以免在運行和沖洗時,因摩擦而破碎,或因溶解而引出水水質惡化。
石英砂有足夠的機械強度,在中性、酸性水中都很穩(wěn)定。但是在堿性水中石英砂能夠溶解,使水受到污染。
無煙煤的化學穩(wěn)定性較高,在一般堿性、中性和酸性水中都不溶解,它的機械強度也較好。
此外,濾料的粒度和級配都應該選擇合適。
三、 過濾設備及運行 過濾設備有多種,電廠水處理中常見的有機械過濾器和無閥濾池等。
1.機械過濾器
(1)設備結構。機械過濾器的結構如圖13-3所示。
圖13-3 機械過濾器
1—放空氣管;2—進水漏斗;3—縫式濾頭;4—配水支管;5—配水干管;6—混凝土
它的本體是一個圓柱形容器,內部裝有:進入裝置、濾層和排水裝置。外部設有必要的管道、閥門等。在進、出口的兩根水管上裝有壓力表,兩表的壓力差就是過濾時的水頭損失(運行時的阻力)。
進水裝置可以是漏頭形式或其他形式的,其主要作用是使進水沿過濾器截面均勻分配。濾層由濾料組成,濾料的粒徑一般采用0.6~1.0毫米。濾層的厚度一般為1.1~1.2米。
排水系統(tǒng)多采用支管縫隙式配水裝置。它的作用:一是使出水的匯集和反洗水的進入,能沿著過濾器的截面均勻分布;一是阻止濾料被帶出。
(2) 設備運行。過濾器在工作時,渾水經(jīng)進水口流到進水漏斗,然后流經(jīng)過濾層除掉渾水中的細小懸浮物而成為清水。此清水上排水系統(tǒng)送出。濾速為8~10米/時,或更大些。
過濾器的運行過程中,由于濾料不斷吸附渾水中的懸浮雜質,使運行阻力逐漸增大。當阻力增大到一定時,應停止運行,對濾料進行反洗。
反洗濾料時,先將過濾器內的水排放到濾層以上約10厘米處,用壓縮空氣吹洗3分鐘左右,然后將反洗清水和壓縮空氣從過濾器底部排水系統(tǒng)進入,經(jīng)過濾層上升并沖動濾料使濾料浮動起來。此時濾料顆粒在水中游動并相互摩擦,這樣將濾粒表面所吸附的雜質洗掉。在用清水和壓縮空氣混合反洗3~5分鐘后,停止壓縮空氣,僅用清水繼續(xù)反洗約2分鐘后停止反洗。洗掉的吸附雜質隨水上升,經(jīng)上部進水漏斗上底部排水門排入地溝。后,用水正洗至合格投入運行或備用。
(3) 雙層濾料。一般機械過濾器多用單層濾料,但單層濾料反洗后,在水流的作用下,濾料顆粒形成了“上細下粗”的排列。由于濾層上部的砂粒細,砂粒之間孫隙小,所以吸附的懸浮物大多數(shù)集中在上面,致使濾層下部的濾料不能充分發(fā)揮吸附作用。這樣就帶來了水流阻力增長快,運行周期短的缺點。
為了消除上述缺點,采用了雙層濾料的辦法。就是將濾層上部石英砂換一層顆粒較大的無煙煤,組成無煙煤-石英砂的雙層濾料的過濾器。由于無煙煤的比重比石英砂的小,所以反洗后無煙煤仍然保持在上層。上層無煙煤顆粒之間的孔隙較大,水中懸浮物除被無煙煤吸附外,還可以進入下層石英砂濾層。這樣就充分發(fā)揮了濾料的截污能力,使水流阻力增長較慢,延長了運行周期。
2.無閥濾池
圖13-4 無閥濾池
1—進水槽;2—進水管;3—檔板;4—過濾室;
5—集水室;6—沖洗水箱;7—虹吸上升管;8—虹吸下降管;
9—虹吸輔助管;10—抽氣管; 11—虹吸破壞管;
12—錐形擋板;13—水封槽;14—排水井;15—排水管
(1) 設備結構。無閥濾池的結構如圖13-4所示。
這種過濾設備是用鋼筋水泥筑成的主體,由沖洗水箱、過濾室、集水室、進水裝置以及沖洗用的虹吸裝置等組成。
(2) 設備運行。無閥濾池運行時,渾水由進水槽1進入,經(jīng)過進水管2流入過濾室4,然后通過濾層除掉渾水中懸浮雜質,成為清水匯集到下部集水室5,此清水再由連通管進入上部沖洗水箱6,當水箱充滿水后,澄清的水便經(jīng)出水漏斗送出。
隨著運行時間的增長,濾層的阻力逐漸增大。虹吸上升管7中的水面也隨之升高,當水面上升到虹吸輔助管9的管口時,水立即從此管中急劇下降。這時主虹吸管(包括虹吸上升管7和虹吸下降管8)中的空氣,便通過抽氣管10抽走,管中產(chǎn)生負壓,使虹吸上升管和下降管中的水面同時上升,當兩管水面上升達到匯合時,便形成了虹吸作用。這時,沖洗水箱的水,便沿著與過濾時相反的方向從下而上的經(jīng)過濾層,形成
自動反洗。這樣,沖洗水箱的水位便下降,當水位降到虹吸破壞管11的管口以下時,空氣便進入虹吸管內,虹吸作用遭到破壞,虹吸上升管的水位下降,反洗過程自動停止,過濾又重新開始。
經(jīng)過機械過濾器或無閥濾池處理后的水,可以使出水中的懸浮物含量達到5毫克/升以下。